顯示書目資料 (回上一頁)

顯示書目資料

書名 金剛經明解 
作者 淨智著 
出版機構 林光偉 
出版版次   
圖書類號   
主題標題  
0-3歲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  
3-6歲幼兒圖書分齡主題  
適讀對象 成人(一般) 
建議上架分類 人文史地 (含哲學、宗教、史地、傳記、考古等) 
分級註記 普遍級 
關鍵字詞  

顯示出版資訊

封面 ISBN(裝訂方式) 頁數 頁寬 定價 出版年月 送存狀態
 9786260142438 (PDF)ebook     NT$250 114/06 已送存
公眾網路(Internet) / 數量:10
2025-06-05~9999-12-31
簡介
緒 論
一.本書根據拈花微笑(參版)一書所呈現如來禪理論架構,以明確的心
路流程心行呈現佛心傳正法,對金鋼經作完整的明解;換言之,以
21 世紀的人類知識經驗所形成的如來禪理論架構,才能對圓覺經、
心經、金鋼經及其他佛所說的經典產生明解,才能呈現古典唯識學
諸多缺失:1.識體四分缺乏明確有效的理論架構。2.識外無實境(六
塵)。3.先見道(真如之道),再修道。4.大腦在識的形成中缺乏明
確角色。5.缺乏演化概念。6.真如的概念不明確,易生誤解。7.心
法種子缺乏明確有效的概念。8.無神通示現機制。由於古典唯識學
缺乏有情生命體及識的演化概念,故對識的本質及如何形成多種
識,無法形成明確有效的唯識理論架構以呈現佛心傳正法;故對前
述經典無法完整的明解。換言之,對前述經典完整的明解,證明拈
花微笑(參版)一書所闡述的如來禪理論架構可呈現佛心傳正法,並
且以 21 世紀的人類知識經驗,補足世尊受限於當時人類知識經
驗,所無法明確闡述的佛法(真如自性的境界);更期待 21 世紀新
唯識學的誕生!
二.金鋼經是佛真身(如來)以神通示現等覺菩薩,其心路流程心行呈
現如下:
須菩提心相→意根解讀(佛真身)→阿陀那識體(須菩提心相)→意根
→記心輪(須菩提心相)(佛記憶區)→經意根 cpu(思心所 A)→了知
須菩提根器→意根(佛)→禪定透視記心輪(4 殼層心相結構[等持 ) (透
視力(大→0))]→等引→神通輪(心相結構)→意根解讀(須菩提)→意
根內受部→身根覺受→映現實相。
1.須菩提被動接受佛以神通示現,並非須菩提接受內外塵刺激所產生
- 2 -
的禪定修行,故對其所產生的心路流程心行,不適合以禪或天台三
觀(空、假、中)加以闡述,因其無法明確呈現佛心傳正法,往往言不
及義。
2.金鋼經所言「如來說…即非…是名…」:."非"宜解為"不同於"(有
情生命體)。."是名"宜解為"是名佛真身以神通輪(心相結構)產
生的識念力波→意根解讀(有情)→意根內受部→身根覺受→映現
實相(如來說法)",此即以神通示現(如來說法)。
3.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:詳見拈花微笑(參版)一書說明。
.是根據圓覺經而來,其他解均無法呈現佛心傳正法;受限於佛心傳
正法未明,二千五百多年來已成公案,祇能瞎子摸象;直到解拈花
公案所形成的如來禪理論架構完成後,始完全了解。
.有情生命體接受外內塵刺激→相境→想(喚起)→識(先)→識波相結構
→識(後) →想心所(另外)→意根 CPU(思心所 A)(周徧尋思)→產生心
相(核心 3 殼層)第六識第 4 殼層外層的映現實相(有為法)(眾生心)
→行蘊(調控內外生命活動)→呈現有情生命體(我相)→經禪定內觀
透視 4 殼層心相結構(內外塵產生的)[等持(透視力(小→大))]→產
生奢摩他、毘鉢舍那的心路流程心行引導思惟(周徧伺察→正思擇
→最極思擇)→產生心相核心(第 4 殼層內層→第 1 殼層)的映現實相
(有為法)(眾生心的悟境),以調控內外生命活動→呈現有情生命體
(人相→眾生相→壽者相)→有為法空。
.佛真身(如來)以神通輪[心相核心(4→1)殼層結構]產生的識念波
→意根解讀(須菩提)→意根內受部→身根覺受→映現實相[有情生
命體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產生的有為法],會消失(安
住金鋼喻定),非實有。
.禪定透視 4 殼層心相結構(內外塵產生的)[等持(透視力(0→大))]
→產生奢摩他、毘鉢舍那的心路流程心行引導思惟(周徧尋思→周
- 3 -
徧伺察→正思擇→最極思擇)可重現有情生命體演化四個階段(壽者
相→眾生相→人相→我相)的逆觀(我相→人相→眾生相→壽者相)。
三.念佛:此為自古以來,所產生的最大公案,以如來禪理論架加以解
析,以期真相大白!
1.內外塵刺激→相境→意根解讀→想(喚起)→識(先)→識波相結構→意根→識(後)→大腦記憶
區→想心所(另外)(4 殼層心相結構)→意根解讀→意根內受部→意根 cpu(思心所 A)→身
想(另外)(儲存心相)
根覺受→定前映現實相 A(色法)(有為法)(多變化)→為了知真相→喚起想(另外)→想心
所(另外)(曾習境心相結構(4 殼層))→意根解讀→身根覺受→曾習境(定前映現實相 A)
(多變化)→意根→欲心所→行蘊:靜坐→攝外攀緣→憶持曾習境(念)→內住,呈現靜→禪
定透視 4 殼層心相結構(內外塵產生的):意根解讀(透視)心相(想心所(另外)(想(另外)喚起))
(等持(透視力(小→大))→經意根 cpu[思心所 B,(慧心所)(思心所)](慮)→形成靜慮(禪)→
定中映現實相 C(覺心)(定):進入禪定(未至定→初地→等覺)→有為法空→接受佛真身以神
通示現心相核心的映現實相(真如自性)(大明亮、不變化、波、團)(無為法)。
2.當念解為憶持曾習境(定前映現實相 A),佛解為覺者時:
由於對內外塵刺激,所產生的定前映現實相 A(色法)多變化,無法了
知內外塵真相,為了知真相,故在大腦記憶區喚起想(另外)(色法的儲
存心相)→產生曾習境(定前映現實相 A)→經靜坐→攝外攀緣→憶持
曾習境(念)→內住,呈現靜→靜坐聚集能量,使意根產生穿透力的
念力波,將大腦記憶區內被多次喚起的曾習境心相結構(多變化)累
積,再作一次意根解讀時,產生平等(均)攝持曾習境心相結構(4 殼
層)(等持),禪定等持的透視力去除曾習境的 4 殼層心相結構(外層
→內層)主、子別相→產生輕安受(奢摩他),安住定境,止息幻心→
引發毘鉢舍那:以心路流程心行引導思惟[意根 cpu(思心所 B→(慧
心所)(思心所))](慮)→形成靜慮(禪)→產生覺心(定),去除幻心
(曾習境),呈現透視→進入禪定成就覺者,呈現佛心傳正法。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