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緒 論
(一)本書為解拈花微笑公案所形成的如來禪理論架構,其中有些假設
條件,未經現代科學實驗證實,其為在建構理論過程中推導出合
理存在的條件,例如:1.有情生命體接受內外塵刺激,可使大腦
五根神經細胞核內DNA 原子的電子受激,產生亮點形成相境(4
殼層結構),將內外塵的資訊轉換成相境。2.大腦記憶細胞核內
DNA,在大腦記憶形成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。3.大腦意根在認知
過程中類似電腦CPU 功能。4.在大腦附著阿賴耶識體(內含心法種
子),儲存有情生命體(包含識能量團)在演化過程中,維持內外
生命活動所產生的資訊,類似現代電腦的雲端資料庫;有情生命
體色身死亡,產生的靈體色身內含阿賴耶識體(種子庫),藉投胎
轉世,使有情生命體演化資訊得以永存。以上這些假設條件,雖
未經現代科學證實,但不能由此否定此如來禪理論架構存在的價
值,因其不屬純物質科學範圍,而是心物合一,綜合性闡述有情
生命體在維持內外生命活動中產生認識了別的理論架構;而且是
將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說的佛法(公案),以21 世紀
的知識經驗所形成的理論架構,亦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心傳的佛學
理論架構,可明確合理闡述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宣說
的圓覺經,亦可對心經及金鋼經作明確完整的闡述;此三經典對
一般學佛者而言,類似公案,讀者可將之和以前對此三經典研究
的論著加以比較,即可呈現此理論架構的價值所在。
(二)以如來禪理論架構言之,部份真如能量演化出有情生命體的序列
為:部份真如能量→能量團→識能量團
色法種子→色身細胞團→有情生命體;
識能量團接受真如能量波,產生真如自性的能階記錄,被納入色
- 2 -
身細胞團後形成有情生命體,識能量團產生根本識以調控有情生
命體內外生命活動,故識(識能量團)早於有情生命體由真如能
量演化出來;宇宙演化,有情生命體生存的環境跟著產生變化,
所產生的緣起跟著改變;四緣(因緣、所緣緣、等無間緣、增上
緣)和合形成內外塵刺激,所產生的映現實相(心)跟著改變,因而
促使有情生命體的演化;接著有情生命體的演化產生心的演化,
因而產生對內外塵認識了別的演化。故古典佛學諸多緣起論產生
的法,可歸納成有情生命體(含識能量團)在演化過程中,所產
生的一切法呈現法界萬象,換言之由真如自性演化出法界萬象。
(三)有情生命體接受內外塵刺激→產生識波相結構(4 殼層)(阿賴耶
識體)(相分)→產生受蘊→經審慮(想蘊)→經識蘊→產生識見
(見分)(色蘊)→產生行蘊:調控內外生命活動。
A.真如能量和內外塵(六塵)是真實存在的,色蘊為有情生命體對
六塵認識了別產生的映現實相(色法),非六塵本體,經由禪定透
視,色蘊消失六塵仍然存在,沒有實有內外塵刺激產生識,如何
呈現一切唯識所變呢?以如來禪理論架構言之,唯識二十頌是有
問題的繆論,整個唯識學類似瞎子摸象所成,尚未發展完善。
B.識相(識波相結構)(4 殼層)是由真如能量產生真如自性的資訊及
有情生命體自宇宙中誕生開始,維持內外生命活動所產生的資訊
所構成;有情生命體維持內外生命活動接受內外塵刺激一定會產
生識相,識相在大腦六根產生4 殼層心相結構的映現實相(法)(識
見)呈現對內外塵的認識了別。
C.禪定修行(未至定→妙覺地) ,禪定內觀透視4 殼層心相結構(大腦
記憶區),類似透地雷達透視不同深度地層結構,可將心相內層(第
4 殼層→核心)所含有的資訊依序以映現實相(法)呈現出來。
D.世尊以所拈的花類比4 殼層心相結構,4 殼層心相結構的資訊完
- 3 -
全呈現出來可呈現法界萬象,可惜的是惟迦葉微笑眾皆罔措;此
乃因世尊時代,無法以當時的人類知識經驗闡述複雜的認識了別
過程,21 世紀人類的知識經驗可將拈花公案轉換成如來禪理論架
構,對內外塵刺激,以心路流程的心行明確闡述複雜的認識了別
的過程,在心路流程心行的追尋過程中,完成禪的修行(無相
(體)、無住(本)、無念(宗))。
E.禪是佛法的精髓,在維持生命活動中面對各種問題(接受內外塵
刺激)靜靜思慮,經由各種心路流程心行的追尋,以期突破問題
產生覺及斷煩惱;經由不斷突破,可使心更自由,更自在,使心
靈不斷成長,故不懂禪的修行會變成外道而不自知,而無法完成
佛法修行,以期了脫生死。禪是由取靜為行(靜坐→攝外攀緣→
憶持曾習境(念)→內住,呈現靜)→禪定透視4 殼層心相結構(內
外塵產生的)(等持)→產生奢摩他、毘鉢舍那的心路流程心行引
導審慮【意根CPU(思心所A、思心所B)、意根CPU(慧心所)
(思心所)】→形成靜慮(禪)→產生定中映現實相(覺心)(定):
進入禪定,而覺知內外塵內在實相(事理內在本質),產生斷煩惱,
以期了生脫死;必須儲備福、智資糧才能由靜坐中接受諸佛及高
階位菩薩產生的各種識念力波充電加持,自力加上他力以提升禪
定等持的透視力完成禪的修行(佛法修行),簡而言之,禪是由靜
坐形成靜慮產生的。
F.唯識學稱識體從種子生時,同時變現出相、見二分,見分為心識
界,相分為物質界。以如來禪理論架構言之,相分是由心法種子
在阿賴耶識體(種子庫)中交互作用經由轉識產生,為具有認識
了別功能的識相(識波相結構)(4 殼層)(內外塵產生的),見分是
由識相→六根識相→4 殼層心相結構(大腦記憶區)→經意根解
讀在大腦六根產生的識見,完成對內外塵表象的認識了別。
- 4 -
G.八勝處:以禪定透視4 殼層心相結構(內外塵產生的)[等持(透
視力(小→大))]→產生輕安受(奢摩他),止息幻心→引發毘鉢舍
那(觀):以心路流程心行引導思惟(周徧伺察→正思擇→最極思
擇)→產生勝解(覺心),去除內外塵(色)刺激產生的映現實相(定
前,定中)(色處)(貪心),而制勝色處以去貪的八個階段,古典
佛學對八勝處內容的表述有問題而成為另一種公案,以如來禪理
論架構言之,可表述如下:
(1).內有外色(外塵)想,觀外色(外塵)少勝處。
(2).內有外色(外塵)想,觀外色(外塵)多勝處。
(3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少勝處。
(4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多勝處。
(5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青勝處。
(6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黃勝處。
(7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赤勝處。
(8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白勝處。
a. (1).內有外色(外塵)想,觀外色(外塵)少勝處(古典:內有色
想觀外色少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有外色想,故不完全制勝
色處(外色)的貪;觀外色(禪定透視),產生少制勝色處【香、
味】(外色)的貪進入初地,此屬初禪。(外塵:色身外色、聲、
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)
b. (2).內有外色(外塵)想,觀外色(外塵)多勝處(古典:內有色
想觀外色多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有外色想,故不完全制勝
色處(外色)的貪;觀外色(禪定透視),產生多制勝色處(色相、
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的貪而進入第二靜慮近分定,此屬初禪(初
- 5 -
地),由於禪定等持的透視力增,故產生多制勝色處。
c. (3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少勝處(古典:內無色
想觀外色少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無外色想,故完全制勝色
處(外色)的貪;觀內色(禪定透視),產生【具形色身組織結構
(繁)】(內色),需少制勝處色處【具形色身組織結構(繁)】以
去貪,此屬第二禪(二地)(古典中既然內無色想已完全制勝色處
的貪,故不需再觀外色以去貪,故外色有問題,外色需改為內色)。
d. (4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多勝處(古典:內無色
想觀外色多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無外色想,故完全制勝色
處(外色)的貪;觀內色(禪定透視),產生【具形色身組織結構
(簡)】(內色),需多制勝色處【具形色身組織結構(繁、簡)】
以去貪,此屬第三禪(三地)(古典中不依第三禪有問題及外色需
改為內色)。
e. (5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青勝處(古典:內無色
想觀外色青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無外色想,故完全制勝色
處(外色)的貪;觀內色(禪定透視),產生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構
(青)】(內色),需制勝色處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構(青)】以去
貪,此屬第四禪(四地)(古典中外色需改為內色,因四禪已無眼
識,無法經眼觀外色(外塵)產生青色制勝之)。
f. (6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黃勝處(古典:內無色
想觀外色黃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無外色想,故完全制勝色
處(外色)的貪;觀內色(禪定透視),產生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
- 6 -
構(黃)】(內色),需制勝色處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構(黃)】以
去貪,此屬第四禪(四地)(古典中外色需改為內色,因四禪已無
眼識,無法經眼觀外色(外塵),產生黃色制勝之)。
g. (7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赤勝處(古典:內無色
想觀外色赤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無外色想,故完全制勝色
處(外色)的貪;觀內色(禪定透視),產生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
構(赤)】(內色),需制勝色處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構(赤)】以
去貪,此屬第四禪(五地)(古典中外色需改為內色,因四禪已無
眼識,無法經眼觀外色(外塵),產生赤色制勝之)。
h. (8).內無外色(外塵)想,觀內色(內塵)白勝處(古典:內無色
想觀外色白勝處)。
觀欲界之色處(定前映現實相),產生內無外色想,故完全制勝色
處(外色)的貪;觀內色(禪定透視),產生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
構(白)】(內色),需制勝色處【非具形色身組織結構(白)】以
去貪,此屬第四禪(六地)(古典中外色需改為內色,因四禪已無
眼識,無法經眼觀外色(外塵),產生白色制勝之)。(色處為六塵
產生的色法)
以上請參考本書(九)菩薩乘的色界與無色界的禪定修行。
(四)如來禪的理論架構是由許多修行者禪定內觀所得,加上一些現代
科學知識的假設條件,以宇宙及有情生命體的演化為主軸,所形
成的理論架構具有下列特點:
A.現在學佛者不需禪定功夫,按此理論架構所呈現的心路流程心
行,並參照一些佛學著作(包括佛學辭典),即可進入佛法殿堂而
深入經藏,了知佛法精髓。
B.按照本理論架構可發現古典佛學(包含佛學辭典)裡諸多問題如
- 7 -
上所述八勝處及心經中的五蘊順序;古典佛學之所以會產生問
題,最主要是由於在古典佛學形成的時代,人類的知識經驗無法
形成明確有效的佛法理論架構,僅慿禪定內觀類似瞎子摸象產生
許多論典,無法呈現佛法全貌。
C.本如來禪理架構問世,象徵佛法如來禪時代來臨,以禪定內觀(透
視)的心路流程心行,呈現和古典佛學不同風貌,尤其21 世紀群
魔亂舞,邪法處處,藉明確心路流程心行的靜慮可使邪法消失。
D.如來禪理論架構的修學所產生的如實智,有助於古典儒家學說
(孔、孟)的突破,產生新時代的儒學,以適合21 世紀人類入世
的生存發展。例如: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悅)乎(論語)。將
"時習之"以靜坐→攝外攀緣→憶持曾習境(念)→內住,呈現靜→禪
定透視曾習境的4 殼層心相結構(等持)→經奢摩他、毘鉢舍那的
心路流程心行引導思惟(慮)→形成靜慮(禪)→產生覺心:進入禪
定,產生突破,才能"說(悅)乎",而使論語獲得新生命。